《九寨沟》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寨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寨沟》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句,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课文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九寨沟神奇的自然风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知道美丽和谐的自然是建立在人们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基础上。
教学重点: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风光描写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九寨沟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揭示课题
在很久以前,一个叫达戈的男神,热恋着美丽的女神沃洛色嫫。一次,达戈用风月磨成一面宝镜送给心爱的女神色嫫。不料魔鬼插足,女神不慎打碎宝镜,宝镜的碎片散落人间,变成了114个晶莹的海子,像宝石一样镶嵌在山谷幽林之中。从此,人间便有了这处童话般的梦幻仙境———九寨沟。(齐读课题:九寨沟)
读了课题后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问略)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上述问题。
2、读后交流。
(1)九寨沟在哪儿?
(2)它的名字是怎样来的?解释“九寨”、“沟”。
(3)它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板书:童话世界)
三、教学生字、词。
过渡:刚才大家通过大家之间的交流大致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阅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地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1、检查交流。
生词拼读:九寨沟三县图画恰似继续逃窜若无其事敏捷异兽珍禽
四字词语:清澈见底色彩斑斓银花四溅高低错落蔚为壮观林深叶茂憨态可掬古木参天诗情画意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你觉得哪些难读句子,你能读好它吗?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4、通过刚才我们反复的读,九寨沟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的是什么?
5、找出课文概括九寨沟特点的两句话(齐读最后一段话)这句话中写到了九寨沟的哪些景物?(板书: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找找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这些景色?
4、过渡:俗话说得好:“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只有入得深,方可知其妙。”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九寨,透过文字去聆听九寨的天籁之音,去感受九寨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
四、走进九寨,感受诗情
1、指导学生阅读:请同学们用边读边想边做记号的读书方法来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①回忆学过的阅读时做记号的方法。(板贴写有这些阅读方法的4条卡片:重要的地方或生字新词下画“——”;关键词语下加“.”;精彩的语句下加“。”;有疑问的地方下加“?”)
②你最喜欢九寨沟哪儿的美景,用重点号标出,可以是一处或是两处。
③这些美景都美在哪儿,找到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2、你觉得九寨沟美在哪?你喜欢什么景物?
(1)雪峰(出示雪峰图片及相关语句: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你为什么喜欢雪峰,作者用的哪些词吸引了你?在这句话中你是怎样做记号的?“插入云霄”“银光闪闪”(雪峰的特点:高、美),指导朗读
(2)湖泊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湖泊的美的?你在这段中又是怎样做记号的?
湖泊的特点:(湖泊多、湖水清、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抓住“大大小小”“颗颗宝石”“彩带般的沟谷”“清澈见底”“五彩缤纷的图画”等词语体会,指导朗读。
(3)介绍原始森林的情况。
原始森林的特点:(多、广)抓住“遍布”体会,(出示图片)
(4)瀑布
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多姿多彩抓住“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等词语
指导朗读,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5)学到这里,九寨沟的雪峰、翠海、彩林、叠瀑这四绝一定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脑海中,就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把这人间仙境留在记忆里吧。(齐读第三自然段)(板书:人间仙境)
五:知识拓展,创作小诗:
同学们,九寨沟的山美、树美、水也美,能用书本中的相关语句来描述吗?
这是一个()的童话世界:
这里有一座座(银光闪闪)的雪峰,
这里有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湖泊,
这里有一片片(古木参天/五彩缤纷)的森林,
这里有一道道(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瀑布。
九寨沟真是个()!
板书:9九寨沟
雪峰插云
古木参天
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平湖飞瀑
异兽珍
《九寨沟》的课后反思
这是我在学校参加一年一度的资深教师教学公开课,为了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课堂状态,还原于一种常态的课堂教学,也想把我平时对教材的研读成果做一次系统的展示。也想为本学期的教学定位做一次自我评估。所以在选择文本时就摒弃了故事性强含义深刻的方案,即选择一篇写景文章《九寨沟》。本次课为《九寨沟》第一课时,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更多的是考虑结合自己班级现状特点出发,从目前班级的学情来看,班级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后进生,他们对文本的具体景物描绘中语言文字,他们的感悟是严重滞后。因此,在设计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课文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把目标要求放的很底,只是想保底。在实际的课堂上大家可以看到我让学生整体感知时采用了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方式,从一上课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思,让学生对九寨沟产生一种向往,引发他们学习课文、探究知识的兴趣。
其次,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自读。看似很平常的自读环节,学生读得很投入但却用去相当长的时间,刚开始会有自读变成齐读,这个现象在平时上课没有的,我想其真正原因在于学生对自读训练还有待提高,及学生回家预习的效果不好,对课文不完全熟悉,更谈不上理解与体验了。这让我想起某一个教研员曾经讲过:“每篇课文不通读五遍不开讲。”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文本。
我本人将整个教学流程为:以传说故事引题——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用边读边做笔记的方法精读第三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描绘景物描写的表达方式——指导朗读,提升情感体验。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静下心读一读文本,用自己方式感受九寨沟的神奇的自然风光,同时积累文本中的好词佳句 ……此处隐藏12820个字……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吗?
提示:这些异兽珍禽是不是多到随处可见呢?你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
也许……也许……也许……
这三个也许告诉我们,你有可能看到这些异兽珍禽,也有可能——看不见,因为他们是那么的珍贵而稀少啊。
(3)齐读课文第3节。
(四)总结拓展
(1)总结全文
你能不能看着板书选择一个方面,把句子说完整。
九寨沟,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指名交流。
(3)拓展
课文没有具体描写九寨沟古木参天的美景,老师请你们也来当小作者,仔细观察录象,选用下列词语,写1、2句话,向大家介绍九寨沟的原始森林。
学生观看录象。
练习写句。
词语一根根一簇簇笔直巨大缝隙阳光
学生交流。
教学效果反馈
《人间仙境九寨沟》描写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珍禽异兽,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二年级学生对这些是比较陌生的。于是,在这堂语文课中就是要让学生读书,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兴趣盎然地读,卓有成效地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读好。
整篇课文两大板块中,描写自然风光的第二小节,通过带着问题读,边读边展开想象,看着画面读,在朗读中体验九寨沟如诗如画的风光,并通过自由读,男女生读,指明读,师生互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朗读不仅成为教学的手段,而且成为教学的目标。另外,描写异兽珍禽的第三小节,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读读描写这些动物的词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把生动的词语积累下来,并且,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拓展,以说代读,将积累下来的词句进行运用,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总之,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我觉得丰富朗读的形式,才会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九寨沟》教学反思14第一课时:
在教学之前,我搜集了许多九寨沟的资料、图片、录像,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作好准备。本节课,则是以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为主,并让学生在初读时,质疑问难。或许是花在朗读、生字词上的时间比较多,学生提问题的时间不够了,一节课下来,还拖了两分钟,这是今后我要注意的地方,要合理紧凑地安排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从朗读中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这也是苏教版的特色。因此,我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快速读课文—细读课文—精读课文—美读课文”层层递进的方式,通过默读、自由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第三自然段的感悟中,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观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中间穿插各种图片资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动一动,然后在音乐声中自读自悟享受美。在情感达到高潮时,让学生齐读该段,整体感知,也为背诵课文打下基础。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方法与第三自然段类似,只是我已退居幕后,更多地倾听,让学生读、说,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被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给陶醉。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领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产生对朗读的兴趣。学生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对课文的感受深了,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就情不自禁了。
《九寨沟》教学反思15上了《迷人的九寨沟》一课后,我一直愧对自己,真的。在课堂上我的言辞穷尽,我的词不达意,我的方寸大乱,让我汗颜。
课文分三幅图画描绘九寨沟的美,海子图,山林图,深秋图。其中以第四自然段深秋图为重点。该段文辞华丽优美,层次清晰,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我就在第二课时把赏析和拓展作为了重点,旨在欣赏品位好词好句的基础上,拓展想象空间,把积累的好句段运用于对九寨沟的美景的描绘上。
在课前我专门购买了九寨沟的风光片影碟,是赵忠祥的解说。我也剪辑了一些片段,在网上查找了许多精美的照片和文字解说,事先都发给了学生。我想,他们这样对九寨沟有些印象,说到某个地方时,还可以回忆起有关的文字来。
可问题出现了:我们找出了本段的重点句——“天气变,感觉也变:雨水洗过的九寨沟,像一幅水粉画;阳光沐浴的九寨沟,像一幅油画;云雾缭绕的九寨沟,像一幅国画。”我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话一出口我就知道我这个问题问大了,这是个连大人都不好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个相似之处一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不出所料,孩子回答不了,他们的引导恰恰把我事先准备好的语言打乱了,于是我乱了方寸。接下来,我又做了一个语段拓展训练;
发挥你的想象,随着天气的变化,九寨沟还像什么呢?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的九寨沟,像一幅————的画;
结果孩子基本无法回答,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各类画种的特点,也不知道除了书上写的九寨沟的天气,九寨沟的天气还可以如何变化?(现在想来,如果还有更多的天气变化作者也许已经写了,真是难为孩子了)当然也只有我给他们假设了清晨和夜晚的九寨沟像什么像什么,此时我已经知道这个地方没有落实,孩子对这个句子只有概念上的理解,真正的美没有体会到。这样下来,后来的为九寨沟的照片配解说词,也就糟糕了,孩子无法选择语言来描绘。
这课下来,我的心里一直内疚,觉得这样一篇好的文章就这样被我糟蹋了,我也在反思自己。直到昨天,我们的校长找到我谈这课。(其实我早应该去找校长交流的,只觉得无颜见她,她是语文的行家)。校长指出,我这课的症结在于课件运用的时机不当,没有很好地起到作用。课件是为课堂服务的,没有运用好,反而会给课堂造成负面的引导。我是先出示了众多的画面(加之效果不好,学生几乎没有欣赏到九寨沟的美),使孩子在脑子里形成了画面,可是没有语言文字的印象,所以这些画面在脑子里就是零碎的,没有经过语言的组织,脑子里就没有语言来描述这画面。当然在孩子看了画面后,也就没有办法来描述了,也就说不出九寨沟还像什么画了。要把孩子从具体的画面提高到抽象的理论高度,是我的设计的错误,认知事物的规律的错误。
校长指出,如果不是把这个问题设计成向横向思考,换成纵深思维:那就是想象阳光下的九寨沟的绿叶是什么样子,黄叶是什么样子,红叶是什么样子?阳光透过树叶又是什么样子?这样写具体而丰富。对啊,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这样的语段我们不是刚训练过吗?孩子运用起来不是很得心应手吗?我们的课文《五月的青岛》不是就有这么一段关于绿的描写吗?这应该是信手拈来的事啊!再可以想象下雨后,树叶挂着水滴,滴答滴答的声音,还有鸟叫声,流水声。.....这些语言简直是举不胜举。可是我当时备课时,就没有想到。惭愧!这样一来孩子言之有物,想象的空间扩大,语言的训练也达到目的了。最后再来结合自己想象的语言,资料的语言来看画面,那印象之深刻是不言而喻的,何愁孩子在对画面的解说而词不达意或者是无法言语呢?还是校长真的有眼光,谢谢!
通过这课教学,我真的体会到深钻教材,真的。多角度思考,换位思考。在我们自己设计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到自己是学生该怎么答,学生会回答吗?他们的知识水平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所以备课,真的是备学生,备教材,备自己,来不得半点马虎。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