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汇编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本单元认识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本课是依照“问题――实践――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局部:1、通过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搬运重物的实验,使同学知道什么是斜面。2、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的作用,这局部内容分为两段:首先认识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后认识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3、指导同学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其中“用实验验证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注意控制变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教学拟达到以下目标: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同学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要以同学的经验为起点,重视同学的实践操作,本节着重于让同学在体验中学习。课前我仔细研读教材,结合实际对分组资料进行了变通,如斜面坡度的大小改用一个纸盒的几个不同高度的立面来控制,用一厘米宽的纸条来控制塑料板斜面探出局部的一致性,这样一来使同学的操作更规范易行。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同学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同学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协助,实现每个同学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为了取得合作的实效性,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小组分工明确:实验前确定了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协调大家的工作,布置每人实验操作的顺序。这样大家分工明确,操作时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取得较好效果。
(2)成员轮流实验:操作时,我建议同学每人操作实验中的一个步骤,这样依次轮换,做到人人有参与,人人有收获。
(3)和时记录:人人有实验记录单,既做观察员又做记录员,防止同学松懈。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用谈话法说运河桥的斜坡引出斜面,再配合教材明确什么是斜面。教师做明确说明: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问是搬油桶还是借助斜面滚油桶到车上更省力呢?说斜面能省力光凭感觉还不行,还要用什么来证明。
2.斜面是否省力要靠比较才干判断。问同学怎么设计证明斜面是否省力的实验呢?
3.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根据同学的汇报,教师小结:先称出物体(小车)垂直时的拉力,然后记下物体(小车)在斜面运动时的拉力,再进行比较。教师逐一出示为同学准备的资料,并演示组装、分发资料和实验记录单。实验要求:
⑴、由小组长分派每人操作一个实验步骤。
⑵、把小车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均匀上行,在小车运动过程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
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⑷、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你的实验数据,有什么发现?
⑸.同学分组讨论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最后小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同学通过上一个实验发现了同样的物体省力情况不同。问同学答案。希望同学找到可能是由于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的原因。
接着让同学猜测从低处到高处走楼梯和爬梯子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斜面坡度的大小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省力情况,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坡度的四级梯度要依照先高后低的实验顺序进行,可以把塑料板搭在小车外的纸包装盒的几个高低不等的立面上作前三个坡度,最后最小的坡度用塑料板搭一支笔来完成。为保证对比实验中塑料板搭在斜面以上的局部也相同,借助两厘米宽的纸条使露在斜面以上的局部和纸条宽相同就行了。)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实验记录单)
四、学以致用
先启发举例:通过教师用线在圆珠笔上绕两种螺旋线让同学观察后比较哪种螺丝更容易拧进木板中去,问同学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然后想一想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再问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
用了斜面。
最后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简单机械?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缺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
7.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寻访小动物》。这一课教学以寻访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和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在教材中的地位: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为刚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孩子们展开了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其中“植物”和“动物”单元带领学生走进科学之门,遨游在生命世界之中,通过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逐步建立生命体的概念。《寻访小动物》在“植物”单元之后为学生观察小动物开启了探索之门,是建立单元核心概念的基础,在过程与方法上承上启下,也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时机。因此,本课在单元学习中举足轻重。通过对生命世界的探索,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都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步入后面两个单元构成的物质世界的学习,相信他们的科学素养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这一意义来讲,《寻访小动物》一课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仅次于《我看到了什么》。学情分析:为期一个月的“植物”单元学习,使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过程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的学校与动物园原址仅有一墙之隔,周边有着不错的自然环境,校园里生长着高大的银中杨、低矮的灌木以及常见的小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自然常与一些小动物打交道。他们常常能听到小鸟的鸣叫,见到过大树上的蚂蚁和蜘蛛、草丛中的蝗虫和蚯蚓、飞舞的蝴蝶和蜻 ……此处隐藏16567个字……学法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几乎一无所知。学生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由此推断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的,从而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并且,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这对六年级的学生,并不困难。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实验材料,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法: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探究暗盒里有什么”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法: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师的讲解并补充材料;
课件展示法:用视频形象的展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课堂教学中,不是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一些现象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合理的假设;
动手实验:通过动手制作“地球构造模型”让学生加深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
本课继续运用“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设计了四个步骤:
(一)情境导入,探究暗盒
1、(出示书上的问题)老师要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讲台上有三个盒子,里面分别装了沙子、玻璃球、泡沫,不打开盒子,你们知道每个盒子里装了什么吗?请几名学生尝试分辨。(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要探究出盒子里面是什么,并不容易,前几个同学只能猜测,于是我多请了几个同学,并提示允许他们将盒子拿起来,而且把钻孔的钉子放在旁边,学生很快便通过摇晃、钻孔等方法探究出暗盒里有什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2、学生交流: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
3、提示:其实我们刚才用的方法和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相似。
[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了老师请学生帮助解决问题的环节,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了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做准备。
(二)讨论,认识地球内部构造
这是本课的重点,着重探究地球内部的构造,我打算分四步来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
1、提问: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2、我们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样,人类无法深入到地球深处,科学家是怎样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呢?
学生讨论,教师出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提示钻井、地震波等也是进行地球内部探测的方法。并把刚才的方法记录在表格上。
3、预测。
学生根据以上的现象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并画在记录表格上。
[设计意图]:这部分我教学以后调整了一下顺序,把第2、3两步对调了一下,原来的第2步让学生毫无根据漫无目的的进行预测没有必要,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先让学生看火山等图片,因为这些学生很少见到,再用上面研究暗盒的方法像科学家那样来推测,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由现象到本质,也符合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下面让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将科学家的预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不足的可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反思,一致的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提问: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第21页的内容,形成简单的认识。接着出示图片,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厚度。
补充材料: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下面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古腾堡发现地下2900多千米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分别将其命名为“莫霍面”和“古腾堡面”。用这两个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
名称 范围 物质的组成 厚度与特征
地壳 地表到莫霍面 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 平均厚17千米
大洋底地壳较薄平均6千米,最薄处不到5千米;大陆较厚平均40千米,最厚可达70千米(青藏高原)
地幔 莫霍面与古腾堡面之间 铁、镁、硅酸 厚为2900千米
距地表100-150千米范围内温度近于岩石的熔点,地幔物质处于塑性流动状态,称为软流层,它是岩浆活动的发源地。
地核 古腾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 铁 厚3478千米
内核:1278
外核:2200
5、师:其实地球内部就像一个鸡蛋,你能用鸡蛋作一个类比吗?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作大胆的预测, 接着通过阅读书上的资料和观看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录像材料认识地球内部构造的庐山真面目,整个过程虽然有许多的知识讲解,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他们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并通过主动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完善认知结构,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老师适时补充了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丰富了课堂资源,学生兴趣盎然。
(三)拓展,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出示教材插图)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知识,知道了地球的构造,你能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吗?
2、(出示老师做好的模型。)这就是老师做的,你们想做吗?你打算怎么做?小组可以讨论。
3、讨论交流方法,确定方案。(重点说清作时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的确定、各部分的厚度关系等)
4、分组合作。(提示如果小组同一色的橡皮泥不够,可以和周围小组调换颜色)
5、指导切开模型,展示评价。(主要从外形、内部颜色、各部分的厚度比例几方面来评价)
[设计意图]: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而且还要通过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学生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计算各部分的厚度),然后学生分小组制作,最后切开评价。从理论到实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巩固了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意识。
(四)总结,课后延伸
1、总结:人类是如何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结合板书,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
2、作业
课后请大家查找资料,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
[设计意图]:我认为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以后,要能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各种方法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勇于探究,我们都是科学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