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八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失物招领》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围绕“爱护环境”为主题,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明白蓝天白云、碧水清风、红花绿荫等这一切都不是必然的;都需要大家去爱护……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采取演演---读读---议议的方式进行读中感悟的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第4至8自然段)
1、理解失物的两种不同含义(失物和“失物”)。
2、通过重点词句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所蕴含的道理,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体会唐老师和张爷爷露出会心微笑的原因。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我预设用读读---演演---议议的方法进行教学。
2、学法:预设用合作探究的学法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回顾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二(1)班的同学去植物园秋游。植物园很大很大,植物很多,那里的环境很美!。中午,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开始吃午餐,他们快乐极了!
那么,午餐后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讲读课文
自由读文,边读边想发生了什么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1、学习第四段
(1)、指名答
(2)、出示第四段内容:指名读“严肃”一词------齐读。
(3)、思考:你认为“严肃”是什么样的表情?指名答,师概括。
(4)、指2名读本段:体会读出唐老师“严肃”的话语。
(5)、齐读本段。
听了唐老师严肃的话语同学们有什么反应呢?请在文中找出表现同学们反应的句子作上记号。
2、学习第五段
a扣词学文:
出示句子
(1)、指名读词语“睁得大大的、摸索、一齐喊”。
(2)、师生配合演读。
(3)、生自由演读体会同学们此时的心情。(听到唐老师严肃的话语后同学们为什么眼睛“睁得大大的”、他们在口袋里摸索什么?联系实际谈谈口袋里装的都是些什么?)
(4)、指名答,师归纳:原来此时同学们很紧张、好奇、疑惑,所以才会(眼睛睁得大大的、摸索、一齐喊)。
(5)、齐读本段。
唐老师所指的同学们丢的“失物”到底是什么呢?
b理解“失物”一词和学习省略号的用法:
出示句子
(1)、指名答:唐老师所指同学们丢的“失物”到底是什么?
(2)、师归纳后板书:失物------垃圾
(3)、问:塑料袋里装的仅仅只有这些垃圾吗?指名答
(4)、可以将你们刚才列举的被同学们遗弃的垃圾都写下来吗?为什么?
(4)、指名答,师小结:(很麻烦、啰嗦)所以作者在此处用了一个省略号。
看到塑料袋里被遗弃的垃圾,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请将文中描写同学们反应的地方作上记号。
3、合作学习第六、七段
(1)、合作探究:那几个同学为什么脸红?此时,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2)、指名答,师归纳:原来脸红的原因是同学们知道自己错了、感到羞愧,所以勇敢地认错并改错。
板书:知错能改
看到同学们知错能改,你猜测张爷爷和唐老师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4、合作学习第八段
出示句子
(1)、合作探究
(2)、指名答,师归纳:看到孩子们知错能改,转变成爱护环境的好学生张爷爷和唐老师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板书:爱护环境
三、回顾全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学文后里们明白了什么?
(2)、师总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现在起、从小事做起,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
过渡:
四、课堂作业
1、齐读题目
2、教师指导学生答题
3、学生完成作业(师巡视,提醒学生保持三姿)
板书设计:
19、失物招领
︱︱
垃圾知错能改
︸︸︸
爱护环境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一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这一部分用一个课时完成。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秋思》的主题思想,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学生体会《秋思》的意境。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知道:马致远及元曲的文学常识。
理解:
①每句曲句的含义。
②曲的主题思想。
③体会:《秋思》的意境。
(2)重点:
①朗读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难点: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二、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称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
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脑又动笔,激发深长伯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家乡我们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而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都用古诗来寄托他们的思乡之情。比如说小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天我们将学一首别样的小诗《天净沙 秋思》。
(二)新课讲授。
1、解题:《天净沙·秋思》的思:
(1)做动词为平声,如:思考、思索。
(2)做名词为去声,如:思维、思绪。
2、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
教师介绍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知道: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一个。杂 ……此处隐藏9634个字……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过程和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解题能力得以提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将例题与练习贯穿于整个故事中,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乐学的情境中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辨析、体验、感悟,真正理解“进一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有效的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情境导入”、 “审读题意,交流理解”、“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交流理解,提升认识”五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此,我创设了探索除法王国的秘密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课件出示:22个学生坐船过海,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让学生明确“最多坐4人” “至少”是什么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1)讨论辨析 。
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做一做第一题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
同时出示“例5” 和“做一做”第2题。
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说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说课稿 篇8一、 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将能力和技巧化入知识当中,以基本知识为起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运用语言的技巧。在知性与感性的思维循环中,任学生驰骋,逐步把握散文语言的特点,进行审美体验,理解并领会作者的情思。大致的流程可以是:初读初体验——深读深理解——再读再体验。
二、 说文本
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是一篇诗化散文,语言优美,想象力丰富,情感蕴藉深沉,风格古朴隽永。
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我的山和围着山的海。
显然,山是作者着重描写的对象。作者将山比喻成罗汉,山顶是佛头,半山腰以上是佛肩,山腰以下是佛肚,山谷是肚脐。三四两个自然段对山的各个时段都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早晨马鞍山高高耸立于东方,使朝阳迟到,为看日出须得登上佛头。傍晚时西边魁梧的鹿山遮去了半壁西天,黄昏早来,鸟雀啼鸣。夜晚迅速来临,众鸟栖定,草间吟哦四起,幽谷中回音阵阵,山影茫然阴森,潜伏着不安。
除了从不同时段描写山,作者还描写了云烟氤氲的山、起风的山、热闹的山,分别体现在文章五六七自然段。
对于围着山的海,作者也进行了描写,体现在第二自然段。首先,海和山是相互绸缪的,是融合在一起的。晴艳的下午,海上碧波万顷;起风的日子,海波此起彼落;夜深时分,潮声起伏,渔火璀璨。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长短句交迭,富有节奏,语段描写集中,丰厚饱满,凝炼紧凑又不失轻盈洒脱,使文章展现出形象生动、含蓄蕴藉、自然流畅的特点。作者极尽描摹之能事,如此纵情山水,其喜乐陶醉之情可见一斑。此外,文章发端:“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了两次”,以及文末赋诗一首“……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含蓄深沉地吐露了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
三、 说学生
高一学生对散文和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能力,可以通过默看、朗读以及背诵初步体会其间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情思。所以可以让学生初读课文,形成初步体验。在初读课文的时候顺便疏通陌生自词。
但是,这只是初步体验,如要形成深入理解和体验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了。理解是前提,要想深入体验,首先必须揣摩文章语言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描写了什么,其特点又是什么,怎么写的三个角度思考对文章语言形成理性认识。也可以发挥想象让学生在心中绘图,然后用语言讲出来,请其他学生评说。或者参照课文进行比较。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背景知识出发,比如曾经学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将两篇文章对比着来看。
中国文学抒情的风格以深沉蕴藉为主,作者情思常浸染于字里行间,学生明白对语言特色有了理性认识后,可以借助语言这个桥梁,深入作者内心。教师在这里可以介绍学生采取两种方法靠近作者内心,第一种是朗读或诵读,第二种是默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主观世界里再造一个“沙田山居”。另外,也间或有一些直接流露心声的语句,可以当作突破口。此过程设想最终完成学生知性和感性的贯通,对文章形成浑成天然的感受。
四、 说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回顾《我的空中楼阁》,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切入,导向课文。
第二步,教师提出自读要求:文章描写的对象是什么,请自读课文,初步体味这些对象的特点,并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第三步,学生自读课文。
第四步,请学生思考自读要求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语言,回答这些问题,并鉴赏自己喜欢的句子。先放开学生自己说,教师再视情况提供一些鉴赏的角度,逐步理解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情思。然后调动学生想象力,进行构图,用语言表述,学生相互评论。在此过程中,众多学生的零星感受可以发生相互聚合,逐渐完成对整个课文的完整体会。教师注意留心相似感受进行聚合,并板书文章的脉络线索以及结构。
第五步,将学生的知性回归课文,通过朗读或想象的方式,将知性融入富有体验的感性当中,设想借此完成感性和知性的贯通。当然,此时的体验较之于初始体验应该是更加深刻更加鲜明了。
第六步,培养学生借助想象,灵活运用各类修辞手法,融情于景的语言能力。布置一篇随笔: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写一篇关于自己居住地的文章,借以表达内心的情感。
五、 说板书
沙田山居(1)
山(3——7)
海和山是相互绸缪的,是融合在一起的。
晴艳的下午,海上碧波万顷;
起风的日子,海波此起彼落;
夜深时分,潮声起伏,渔火璀璨。
重九的陶菊 中秋的苏月 文末小诗 乡愁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