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6-22 11:15:40
精选说课稿汇编4篇

精选说课稿汇编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本课概述

本课是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17课,是《有趣的变化》单元的第1课。本课是要通过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本课设计了3个活动,分别探究液体、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三个活动中把探究“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做为探究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学习方法基础,活动2和3可延用活动1的方法进行,所以对第1个活动中探究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将它做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能举例说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够举出人们在生活中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例。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开展探究活动。

四、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瓶装橙汁、温度计

(二)实验材料

1、基本材料:烧杯、烧瓶、酒精、橙汁、酱油、红墨水;

2、控制材料:冷水及热水;

3、检验材料:穿过胶塞的吸管。

五、教学思路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是一种事实性知识,所以我依照知识的认知过程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即:问题——猜想——实验——记录——分析——结论——应用。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4分钟)

情境1:一瓶橙汁走上讲台,跟同学们聊天:大家说说,这厂家也太抠了,这橙汁根本没给装满,太抠了!这时学生会很自然想到自己平时买到的瓶装液体商品都是不满的,思维开始活跃。

情境2:“老师还发现了一个事,大家来看一下。“出示视频:加满冷水的水加热了一会儿就从壶里溢出来了。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是不是很有趣,看了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吗?然后对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进行列举,如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怎样才能使壶里的水不再继续溢出?是什么原因使厂家不能把那些液体商品灌满?

(二)猜想(2分钟)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依据事实进行科学猜想:水是一开始加热就溢出来了吗?在加热过程中,壶中的水增加或减少了吗?

学生: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可能胀大了。

教师引导学生:我们想不想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三)设计实验方案(5分钟)

教师:同学们认为应该怎样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验呢?

(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可能选择的盛液体的容器有玻璃瓶、烧瓶、塑料瓶等,用于加热的材料有洒精灯、热水、蜡烛等,用于制冷的材料有冷水、冰箱等,用于检验体积变化材料有小试管、透明细管等。)

引导学生对多种实验方案进行比较,帮助和引导学生选取操作简单易行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确定实验方案:用烧瓶代表壶,在烧瓶内装满水,为了便于观察,把水染红;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这时红水会升到细玻璃管中,用皮筋或线在玻璃管的液面处作一个记号。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先把这个实验装置放入热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再把这个实验装置放入冷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前要提出实验要求:注意安全(小心热水烫手)、分工合作、及时记录实验现象等。

(四)进行分组实验,得出初步结论(8分钟)

1、分发实验材料,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

①玻璃管内水面上升,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不是烧瓶里的水增多了?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是水的体积变大了,体积变大叫做体积膨胀。

②玻璃管内水面下降,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水的体积变小了,体积变小叫做体积收缩。

③烧瓶里的水在什么条件下体积膨胀?在什么条件下体积收缩?

④把水的体积变化和所需要的条件联系起来,说说水有什么性质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能较容易得出 :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会收缩。

(五)进行类比分组实验,检验其它几种液体(酱油、酒精、橙汁等)是否具有上述性质,及时将实验现象记录到课本提供表格中。(12分钟)

(六)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5分钟)

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表进行小组讨论、整理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进行小组阐述,进而总结归纳出:其它几种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由此,师生共同推理得出结论:液体受冷或受热时体积会发生变化,这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七)应用(3分钟)

1、说明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说明常用温度计在管和泡里是适量的水银或其它彩色液体)

2、液体瓶装商品为什么不装满?

3、列举生产和生产中其它应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例

(八)拓展活动

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指一般情况下,水还有一种反常膨胀的性质,它会在0℃~4℃时热缩冷胀。(学生在这时会产生浓厚兴趣,对探究水的这种性质跃跃欲试)

这时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过程的关键所在:

1、被加热或制冷的水的温度应控制在0℃~4℃(2℃左右为宜);用于加热的水应为温水而不是热水(温度上升太快,不易观察和掌握),用于制冷的水可用冰降温至0℃)。

2、用温度计来控制观察时的温度范围(可同时将温度计插入烧瓶中)。

3、这个实验操作过程较难掌握,所以一定强调实验中学生的分工合作。

七、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2

一、设计意图

我班有部分幼儿在平时吃蔬菜的时候对一些蔬菜的食用部位有时会搞不清楚。还有就是不爱吃蔬菜的孩子比较多,所以,我选择了这则故 ……此处隐藏6386个字……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掌握课后生字词“揉”、“莽莽”、“蓬勃”、“澄澈”“神通广大”等词的字音和含义。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阅读,清楚女娲的形象,领会其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2)、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课文想像力丰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2)、感受文中洋溢着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女娲身上的母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

三、说教法

1、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朗读速读法、指导归纳法、比较阅读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改写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将重要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节省教学时间。

3、教师尽量少讲。

这则神话属于自渎课文,内容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熟悉情节、分析形象、体会情感、写写片段。

四、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打算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师加以点拨,让学生分析形象、感知情感。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做好书间笔记,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另外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想像力的激发上,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及反馈练习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师板书“人”字,问: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那你知道万物之长的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人类又是怎么诞生的?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但在科技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人是“造出来的”,是由谁造出来的?

补充板书——女娲造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女娲造人》,看看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顺便简单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检测字词

【设计意图】:想通过投影检测学生对字词的预习和掌握情况,落实字词关,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一。

2、关于神话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并记录神话体裁的特点,进而对本课有个宏观的把握,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二。

3、生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问题思考:

①、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

②、女娲如何造人的?

③、女娲想出了一个怎样让人类长久繁衍生存的好办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一个配乐朗诵,旨在营造一种课堂氛围,便于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内容并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三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其他学生学会带任务听读,以问题驱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完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任务。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过渡:这么生动感人的神话,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还离不开鲜明的人物形象。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故事的主角:女娲。

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

(1)、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形象)

试用:“这是一个()的女娲”说话,并说出依据。

(2)、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语句,然后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按照指导方法阅读、思考、圈画、归纳,做好书间笔记。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通过阅读文本归纳女娲的形象,把握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及女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教给学生圈点勾画,随时批注的读书方法。

(四)、对比阅读,拓展迁移

请学生看课后“阅读提示”,学生齐读《风俗通》片段。

师:大家更喜欢哪个?

——很明显,课文内容更丰富、更生动些,想想:袁珂是凭借什么把《风俗通》变的如此生动呢?

——想象

对,正是因为有了作者大胆新奇的想象,这个古老的神话才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下面,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就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过程以及女娲的形象进行另一番大胆而新奇的想象,来一次《女娲造人故事新编》。

投影提示:造人原因、造人方法、造人过程、女娲形象任选一个细节想象。

【设计意图】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笔训练,锻炼写作能力,培养想象力以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此环节教学中师要注重观察、巡视,若写作有难度师可适当出示范文,加以引导。

(五)、作业布置: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识字与写字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第一个作业题布置的是课后生字词;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就有神话故事,因此第二个作业布置了课后推荐阅读篇目,又因为担心课堂时间紧张,大部分同学的写作片段得不到展示,因此第三个作业将课堂练笔布置成一篇小作文,以实现人人达标。使课堂教学任务有布置、有反馈、有指导、有落实。

1、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

2、推荐课后阅读:《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

3、课后继续完成《女娲造人故事新编》。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本节课板书主要书写三个问题:造人原因、过程方法、繁衍生存方法,以及女娲形象的高度概括,用简洁的文字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清文章情节,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精选说课稿汇编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