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说课稿

时间:2025-06-22 11:15:53
《黄鹂》说课稿

《黄鹂》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鹂》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鹂》说课稿1

说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开篇之作。第三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我们知道,理解分析是评价的基础,评价是高二、高三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内容。这篇文章是哲理散文的典范,讲好学好这篇文章,是成功应对日益注重文学鉴赏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查的普通高考的必然要求。同时,这也是高中阶段接触到的著名作家孙犁的第一篇文章,学习并理解好这篇文章将对高中学生平时作文和高考作文产生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帮助作用。

说教法:采用启发式和目标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方法。即结合教学大纲和高考对教学内容的要求,紧扣教育教学重点难点,做到教学训练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效果。如本堂课中对哲理的评价,对语言的鉴赏等都落实到具体的课堂练习或课外习题中;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侧重引导、启发和对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如本课对“极致”哲理的深化和拓展,对以小见大、从琐碎事得出深刻事理(或哲理)的哲理散文写作方法的深入探讨;借助课堂内涉及到的相关主题,引导学生读书与之相关的课外文学作品,借以满足高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如通过对《黄鹂》所体现出的“极致”哲理的评价,举一反三,让学生去阅读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说学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启迪下,通过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勤动手,勤动脑,勤动口,在活跃而又充满思辩的课堂上,感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培养语文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能力、逻辑思辩能力显著提高,语文素质明显增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借助黄鹂这个简单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深刻哲理。

2、培养学生对本文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的欣赏评价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文章在写法和语言表达上的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本文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哲理的深入理解和评价;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欣赏、体味和模仿本文精彩的语言。

教学学时:2课时(课时划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杜甫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教师与学生一起诵读的过程中,勾起学生对黄鹂这种鸟儿的回忆和遐想,从而引出课文标题黄鹂(板书黄鹂)。

二、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因为是初次,注解没有提到,有必要介绍)。通过介绍,让学生明白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清新、隽永是荷花淀派的行文风格,这也是荷花淀派派名的由来。明白这一点,在学习今天这篇文章时,学生就会下意识地用心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三、进入正文(初步理解):

(1)首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提两点要求,一是统计出本文总共几次提到黄鹂,二是每次提到黄鹂时分别是怎样描写黄鹂的状况和外部环境的,用笔在书上勾画整理出来。

(2)老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通过争论和核对,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抽问方式采取个别和集休相结合,主要以学生思考回答为主,教师组织和引导)。

(3)要求学生对几次描写黄鹂的地方再次精读,并要求归纳概括作者每次见到黄鹂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迅速板书,板书内容附后(见最后一页)。学生阅读完后,对照板书,按照板书示意图,逐步引导和启发学生,集体完成箭头后的内容。

(4)通过对板书内容的再次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任何事物都是自己的极致”的哲理。

(第一课时教学计划到此)

第二课时

一、深入理解和掌握课文,对本文哲理进行适度的评价。

(1)结合课文内容和关于“极致”的注解,准确理解“极致”在本文中的准确含义。首先让学生阐述“极致”的含义,教师顺藤摸瓜。教师引导:黄鹂的“极致”在教材中讲得很明白,由此及彼,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他们的极致又是什么?(学生会说很多,如,马与草原、蜜蜂同花丛等,教师评价肯定),教师最后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结束对表象事物极致的拓展过程。(这是简单的知识迁移,评价哲理的第一步)。

(2)抽象到理论思维,拓展“极致”哲理的深广度。教师启发:黄鹂要在优美的环境中才能达到自己的极致,动物尚且如此,那作为人类,人的极致该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听几个学生的意见。这个问题比较难,教师深入启发,举三个例子,加以启发引导。一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只有同大自然和谐统一,才能得到快乐,才能充分享受人的乐趣。“天人合一”即为老子的“极致”观;二是《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的千古绝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被认为是那一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极致”。三是讲讲北大、清华两所国内著名学府。众所周知,它很了不起,除开教学设备一流外,最重要的是,它那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自由的学习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施展才能的学习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施展才能的大舞台。相传鲁迅曾为北大画了一幅简笔画:一个人面像。五官表情由三个汉字组成,人、自、由。教师总结评价:以上是三个不同时期对人的生存生活环境的理性思考,有许多闪光点,当然也有一定局限性。通过刚才老师的引导,现在问题来了:作为高一年级,或者是高中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学习生活环境才是你们的“极致”,要求大家下去仔细思考,在本周以周记的形式反映给老师。(目的:这样做既练习了作文,无形之中又对学生热爱班级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周记改完后,在下次班会上讨论交流,一定会对班风建设起到巨大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二、体味、欣赏、学习、模仿本文精彩的语言

(1)要求学生带着感情齐声朗读倒数四个自然段。教师一起跟读。朗读完毕,教师简要评价。

(2)教师问学生读完后有什么感受,学生答“好”,教师问“好在什么地方?”,这些句式有什么特点,老师启发引导。请大家看这一段:“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乍云乍雨的天气。”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两个特点:一是反复使用“这里的”,说到这个特点,教师马上问:有一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支非常出名的歌曲,歌词非常好,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句式也非常接近,让学生回答是哪首。通过回忆,得出结论,教师同学生一起诵读李琼的歌《山路十八弯》歌词:“这里的山路十八弯, 这里的水路九连环,这里的山歌排对排……”。教师与学生共同体会连续使用“这里的”妙处。二是形容词的精确运用和四字词语的语言表达效果。教师边问边讲解:密(换成浓如何)柳长堤,茂( ……此处隐藏3695个字……轻松愉快的唱好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教学难点:准确的唱好歌曲中的切分节奏,换气记号和连音线。

三、教学方法

教法:我采用猜谜法、谈话法、听唱法等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学法:采用听唱法,练习法、实践法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学生:音乐用书。

五、基于目标的教学评价

1、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反复练习来掌握换气记号,切分节奏和连音线,学会唱这首歌。

2、学生通过创编表演,上台展示来熟悉这首歌。

六、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

我用了猜谜法来引出今天的第一个小动物蜗牛,并做一下简单的介绍。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利用蜗牛来引出下一位小动物黄鹂鸟,并进行了今天的发声练习。这样就顺理成章的揭示了今天的课题(板书:蜗牛与黄鹂鸟)

第一步,初听音乐,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它的情绪,对歌曲有了初步的印象,并让学生说出蜗牛和黄鹂鸟之间都发生了什么。这样会让学生更加用心地聆听这首歌曲。

第二步,由“酸酸的紫色的大葡萄”导出今天的重点内容切分节奏“XXX”(板书)和歌曲里最常见的一个节奏型。我带着大家一起来练习并让学生掌握这组节奏型,为后边学唱这首歌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第三步,范唱。自弹自唱,让学生再一次的熟悉音乐。

第四步,跟旋律唱,老师弹一句旋律,学生自己填词,来完成这首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五步,分角色演唱。

老师唱第一乐句,学生唱第二乐句。以此类推!小组之间合作演唱。以达到今天的教学目标,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蜗牛与黄鹂鸟》。学生对这首歌已经很熟悉了!跟音乐唱。(播放音乐)

最后有一个创编的环节,我首先给学生做一个即兴表演的示范,让学生自由发挥,最自己喜欢的肢体动作。这一环节是学生最喜欢的,积极性最高的,它调动了整节课的课堂气氛!我会让表现较好的同学上台来展示,来检验今天的成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大胆发言的好习惯。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通过课堂小结来让今天的主题升华!告诫学生,我们要向蜗牛学习,学习它坚持不懈的精神,不要像黄鹂鸟一样看到别人的缺点就讥笑别人。

音乐老师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全面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大家多多指教!

《黄鹂》说课稿5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选自人音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草原牧歌》中的一首歌曲《小黄鹂鸟》,描写草原内容的歌曲在前几册中都涉及过,教材设计本单元,意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蒙古族音乐文化:如长调和短调歌曲。《小黄鹂鸟》是一首蒙古族的短调民歌,歌曲情绪细腻、爽朗,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本课主要是用二声部学唱这首歌曲,六年级学生已有能力演唱较简单的二部合唱。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结合课标的要求,

确定了3个目标:

1、通过简单的歌表演,进一步感受蒙古短调中歌唱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表现蒙古民族的音乐特色。

2、通过辅助练习树立和巩固学生音程、和声的概念,训练合唱能力。

3、能尝试用二声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

1、感受蒙古民歌风格,体验歌曲中歌唱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亲切自然地演唱歌曲,充分表达内心情感。

难点:1、第一主旋律中后十六分音符的演唱

2、能用二部合唱形式演唱歌曲。

我将主要采用“体验法”和“听唱法”来教学。

下面我就一边结合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一边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并配上草原风光的图片。同时为学生分发筷子、系上头饰。

一、进入课堂,老师说“看到这么多系着红头带的小伙子、姑娘,老师仿佛来到了内蒙古,啊,PAN SEN BEI NU ?蒙古语你好的意思,学生说:SEN BEI NU 。”

老师说“蒙古族人民是一个非常热情好客的民族,在宴请朋友时还常唱一首祝酒歌《银杯》师生一起唱已学过的歌曲《银杯》,并提示用豪爽的情绪来学唱(表演)

二、话锋一转,老师说:老师还会用手势语向大家问好:

“ 5 6 1 ”由此展开柯达伊手势的三度和声练习。把学生分成二组,按照老师的给出的手势演唱,“13 3 5 5 1 3 6”(表演)

三、“内蒙草原景美丽、人热情,歌曲更有特色:通过这一句过渡语,进入下一个环节:视唱练习,解决二声部难点。

1、出示第一主旋律,跟琴学唱,完后请学生谈对这一旋律的初步感觉。生说:“旋律跨度大”师总结:“蒙古民歌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旋律跨度很大,这一特点更加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豪放、大气”然后老师特地圈出后十六分音符的二个小节。

2、(表演)其实如果作为单声部来说,出现很多“后十六”是正常现象,并不容易造成把握不准节奏的情况。但是当两个声部的“后十六”冲撞在一起“打架”时,学生马上就会被其它声部的“后十六”所干扰。因此特别解决后十六分音符的演唱,引导学生用有弹性的声音来唱,并强调强拍。

3、出示第二旋律声部。跟琴一起学唱,提出注意点(表演)节奏要拉宽,并唱满拍子,让学生体验在辽阔的草原上演唱。

4、二部合唱,我用手势提醒提醒两个声部前后相差二拍。

5、加上筷子分组练习

“筷子是蒙古族人民载歌载舞时最喜爱用的道具之一,现在让我们用它来为旋律打打节奏。”

(表演)在老师指导下请学生合着二声部音乐一起打节奏。

四、解决了二声部的难点后开始学唱歌曲

“小黄鹂鸟原是一首情歌,经音乐家改编,现在成了一首人人喜爱演唱的歌曲,请你仔细聆听,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感受?”学生分析作品:老师说:“小黄鹂现在不仅只是代表翱翔在天空中的鸟,也是代表亲人朋友。

1、聆听音乐,师问:“歌曲有几个部分组成,前后两部分结构有什么不同“,先唱好第一声部,

2、聆听在心里唱,注意听第二声部的特点。

3、分声部完整唱,教师注意指挥第二声部加入,要求声音均衡。

4、师生对唱,

5、情感提示:就是在和亲人和朋友诉说,并用自豪爽朗的情绪来演唱。(表演)

五、表演:

先介绍筷子舞的基本动作和要领(头、手腕、手臂动作)动作要有精神,做出自豪的感觉。同时播放牧民们在草原上载歌载舞的图片,让学生全体起立,面对面表演,要求有交流感,像是在互相诉说,在赞美家乡。在载歌载舞中把歌曲推向高潮,老师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始结束语:

“好美啊,美妙的歌声、豪放的舞蹈、让老师很感动,仿佛到了美丽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黄鹂》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